厦门
全国站
研发出国内第一台纯锂电高速摩托车成功开拓欧美市场,研发出国内第一艘纯锂电太阳能游艇并投入筼筜湖运营……作为最早一批进行绿色循环经济改革发展的企业,厦门华锂能源有限公司在市场及社会中创造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在厦门,这样推广绿色循环经济的企业改革范本不在少数。
“深化改革看厦门”大型主题采访特别报道———聚焦厦门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系列报道第一篇,首先聚焦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转型”的案例。
企业改革
变废为宝获可观经济效益
在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里,一家名为蓝保(厦门)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可谓与众不同,别的企业原材料需要从外面运进来,而蓝保的原材料则来自园区内的柯达图文影像、厦门飞鹏工业、安恒钢材等20多家企业。通过回收这些企业产生的含铝废渣、含铁废渣等,制成各类水处理剂治理厦门各类单位的污水,实现以“污”制“污”、变废为宝。
“别小看这些废料,我们一年能回收5万多吨,可节约社会处理污染物费用将近1亿元。”蓝保总经理吕奋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道出了该企业秉承着“3R”发展理念(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循环经济中尝到了甜头。蓝保还探究资源综合利用,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并申请专利技术近十个,并参与制定了十几项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编写。“我们希望能为资源回收利用产品的市场开拓建立质量标准化的基础,促进循环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吕奋勇说。
在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内,像蓝保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华电(厦门)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去年刚刚取得国家发改委循环经济改造示范试点项目,相较于传统的燃煤电站,华电的第一期工程建设的分布式能源站能源利用率由40%提升至75%—80%。而三期工程建设结束后,华电将为周边众多基础企业提供电能、冷能、蒸汽、热水,并保障厦门电网的安全稳定。华电总经理崔文健表示:“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我们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我们通过用户对能源的不同需求进行输送,将输送环节的损耗降至最低,从而实现了能源利用效能的最大化。”
可以说,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内,走循环经济改造路子的企业越来越多,园区在打造多家厦门发展循环经济的“范本”企业的同时,也在管理制度上积极探索,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平台提升
创新园区循环化改造模式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物质流和关联度统筹产业布局,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促进企业间、园区内、产业间耦合共生。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抓住政策机遇,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去年6月通过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专家评审,被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据悉,该园区循环化改造总投资37.31亿元,其中9个项目获中央财政资金补助,补助金额共9270万元。未来,园区将从中央资金补贴项目和自主项目中,发现和生成新的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项目,争取发展成为自生性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园区,创新厦门园区循环化改造模式。
为更好地促进相关企业循环经济改造顺利进行,2015年9月,厦门市经信局、厦门市财政局联合发布《厦门市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管理办法》。该办法制定了中央补助资金使用规定,明确了园区管委会作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实施主体,建立了项目定期报告制度及项目跟踪管理制度和处罚措施等内容。园区管委会依照该管理办法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各项管理为循环化改造提供了制度保障。
园区目标
构建百亿循环经济产业链
谈到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的未来,集美区经信局副局长王志卫表示,集美在推进重点项目进展时,思考如何有效地建立由点到面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切实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产业结构调整、环保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做出符合集美台商投资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路子,并表示将以重点支撑项目和实施方案中循环化改造考核体系为循环化改造目标导向。
“到2018年,园区将基本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低碳节能为特征的新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王志卫表示,园区将通过循环化改造,围绕汽车、机械、电子、纺织等龙头产业,构建百亿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王志卫看来,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只是厦门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厦门迫切需要以该园区的成功探索作为示范,在全市范围推进循环经济,保证经济转型成功实现。
信用赋能 中小企业融资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