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上台分享交流。
探寻中华海洋文明的发展历程,挖掘海洋强国的历史基因。昨日,2023厦门国际海洋周重要活动之一——第三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聚焦海洋文化深入研讨。
这是一个关于海洋文化碰撞的论坛,面对新时代海洋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为海洋文明的研究与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现场思想火花不断碰撞,激发海洋带给人们的热爱和力量。
本届论坛以“海洋人群:闽商文化与世界”为主题,围绕华人社会、传统文化、航海装备、海上贸易等不同领域的历史研究做报告,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为深入提炼海洋文化中的当代价值、世界意义提供理论支撑、贡献智慧力量。
本次论坛由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指导,厦门大学、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联合主办,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承办,设置1个主论坛、3场平行论坛和相关实地考察活动,国内外约50余名专家和嘉宾齐聚一堂,探讨“跨海而行:人与物”“华侨谱牒研究的可能路径”“海洋史视野下的国家与社会”等话题,共同推动中华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原声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添贵:
推动海洋文化创新与繁荣
福建是海洋大省,向海而兴、拓海而荣,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福建省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助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支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海洋生态保护,推动海洋文化交流。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高水平的理论支撑和智慧支持。期待与会嘉宾在这场学术盛会中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持续挖掘海洋文化的深邃内涵,加强国际海洋产业、科技、文化交流,推动海洋文化的创新与繁荣,助力复兴号中国巨轮扬帆远航。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总工程师林怀远:
为海洋中国写下独特注脚
厦门依海而居、因海而兴,是中国重要的海上门户,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当前,厦门依托厦门国际海洋周这一国际海洋交流平台,以海洋为媒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继往开来地发挥着“重要窗口”的作用。今年海洋周的主题为“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海洋周重要活动之一,本次论坛将关注穿行海内外的海洋人群,充分发掘中华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丰富内涵。期待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也期待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能够持续打造海洋文化交流、成果展示的平台,为海洋中国写下独特注脚。
厦门大学副校长邓朝晖:
充实中华海洋文化学科体系话语体系
厦门大学作为中国距离海洋最近的大学之一,因海而生,伴海而长,拥有开展海洋文化研究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光荣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和涉海历史研究特色,已成为中国海洋人文研究的重镇之一。当前,中国海洋人文研究日趋活跃,但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各个方面都有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的空间。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深入研讨、集思广益,提出更有深度、更具学术创新力的成果,进一步充实中华海洋文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不断提升中国在海洋领域的话语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观点
金门大学讲座教授朱德兰:
文化只有不断研究才能延续下去
文化是一种方式,只有研究才不会断了,才能延续下去。闽南人遍布全球,他们是和世界联系的媒介。金门村落有着浓厚的宗族意识和繁杂的信仰,金门侨商的婚姻普遍存在门当户对、生辰八字合婚与村际联姻的习俗,村际联姻是血缘群体扩大认同范围的契机。长崎侨领陈世望以银信方式与金门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修建祖厝宫庙、培育家乡人才、维护村落治安倾力相助,反映出侨商离乡不离本的乡族意识。陈世望为乡亲提供就业机会,乡亲则为他收集、传递种种商业情报与家乡信息,双方形成互助互利的循环关系。乡族主义塑造人,也塑造社会,金门侨商以乡族主义为要素的婚姻圈、信仰圈、商业圈相互交叠,并与其经济活动相互影响,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蔡志祥:
传统节日成为海外华人文化认同标志
新加坡的妈祖信俗和马六甲的送王船,是两个非常典型的闽南节日传统,这二者在东南亚的新马地区具有丰富的发展与变容历史。传统中国节日作为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工具,在海外多元种族的国家中,也担任了建构华人“他者”(significant others)身份的重要工具。海外华人通过这些节日和仪式,使自己成为多元种族国家中一个重要的“他者”,强调自身与其他族群的文化距离,这种想象的“中国性”成为华人在当地的一种生存策略。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中国商业史学会华商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廖赤阳:
全球化进展意味着地方性扩大
华商是具有中华民族血统、活跃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商人群体,“中华民族”与“世界经济”这两个领域重合在一起,就交织出华商这个世界。厦门港、淡水港、台北大稻埕集市以及泰益号等商号的发展,见证了厦门商贸网络的繁荣,体现出华商网络的历史可持续性、自律性、柔韧性与灵活性。长崎春节祭与灯笼节的发展历程,则表明全球化的进展不仅意味着均一性的增强,也意味着地方性的扩大,基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国际化成为地域发展的重要环节。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主任、教授王晓梅:
闽南话是文化传承的工具
闽南方言随着中国福建移民南来,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汉语方言之一。由于人口、经济等优势,闽南话在历史上和当今华人社会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闽南方言是福建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同时深具商业和外交价值。北部城市槟城更是马来西亚福建文化的名片。马来西亚的闽南方言资源应该得到重视,这无论是对自身的文化保护与传承,还是促进马来西亚与闽南文化圈、经济圈的连接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时平:
福建与郑和下西洋关系密切
郑和下西洋被誉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在这段辉煌的历史中,人们可以发现福建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首先,有一定数量的闽南人参加了郑和下西洋活动,涉及船队领导、军人、领航、水手及保障等方面人员,反映闽南人在船队中职位比较广,在航海事务作用突出;其次,闽南人在使团领导成员中占据重要地位,表现了闽南人在郑和下西洋中航海的特点及优势,带有一定不可替代的意味;再者,闽南籍三位船员移民现象,反映了闽南人地域文化观念,不仅通过民间航海活动向海外移民,寻求发展,而且在官方的航海活动中也存在移民,这是“闽在海中”观念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