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
小作坊“规矩”多食安规范要牢记
购买小作坊的食品要注意什么?学校门口路边摊的食物可以买吗?上周六,江头市场监督管理所(以下简称江头所)带领厦门公交集团“小黄帽”向日葵小记者走进食品安全教育基地,为他们讲解小作坊的管理规范,传授食品安全知识。
向小记者传授食安知识
详细分析、生动讲解,江头所副所长马建国用日常监管中发生的真实案例,讲解食用黑作坊食品的危害。马建国表示,在学校外的食杂店有许多“五毛食品”,它们价格低廉,深受小朋友们喜爱。因成本低,这些“五毛食品”有些是三无食品,外包装上没有印刷生产日期、生产许可证以及生产厂名称。食用三无食品,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此外,夏天到了,路边的冷饮摊便成了小朋友的最爱,小朋友们一定要选择证照齐全的摊位购买冷饮。
随后,江头所执法人员黄竞为小记者们科普了小作坊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如何选择合格的小作坊?购买小作坊食品要注意些什么?小记者们听得津津有味,不仅踊跃提问,还对着执法人员整理的食品安全歌谣拍照,打算回去传唱。
讲解教室外,家长们也积极向执法人员请教食品安全知识,请执法人员帮忙破解关于食品的谣言。马建国表示,通过此次课程,可以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注意食品安全的种子,希望孩子们在购买食品时能牢记食品安全规范。
随后,小记者们参观了威辰餐饮实训基地。这是江头所辖区的食品安全教育基地,专门用来为餐饮店员工提供餐饮技术实训和理论培训。在基地工作人员指导下,小记者们了解了食品制作流程,还自己动手制作了美味的饼干。
指导小作坊升级改造
执法人员向小记者们普及小作坊管理规范等食安相关知识,受到小记者和家长们欢迎。而这只是江头所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保障市民食品安全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去年11月,厦门市修订并发布了《厦门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允许生产加工食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目录》涵盖了11大类44个品种的食品,品种数量为全省之最,经过广泛摸底调查和专家评审,并征求各相关单位意见,充分考虑了目前老百姓日常消费产品和地方特色食品情况,将工艺传统的米血、土笋冻纳入《目录》管理。同时,规定了各类小作坊产品的工艺规范,填补了监管上的空白。
在这一背景下,江头所着力对辖区一些不规范的小作坊进行升级改造。比如,江头所辖区内的“包好呷”包子铺,在执法人员指导和帮助下,已于去年拿到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核准证。然而,据黄竞介绍,他们在日常监管中发现,这家包子铺布局不合理,存在生熟食品交叉污染的风险。而且,该店铺的仓库库存管理也不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没有做好登记工作。
为此,执法人员多次上门,和经营者一起对包子店进行改造,把馅料加工区、发面制作区、蒸制区、包装区、冷藏库等区域重新布局,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同时,执法人员还指导经营者落实进货检查,做好进出库、食品销售记录及人员检查。当发现不合格食品时,必须下架并且登记,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也要如实记录。
在指导经营者改造的过程中,执法人员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黄竞表示,经营者不懂得操作电脑,他们需要手把手指导,教会经营者操作入市必登等系统。在定期巡查中,执法人员加大检查力度,一旦发现不规范的情况,要求对方立刻整改。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这家包子铺不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加工流程更加科学,产品品质也更有保障(彭怡郡)